无障碍

青岛市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回眸(之九)

日期:2008-12-09

事业单位改革:“四个转变”激发单位活力


 

  【核心事件】 青岛骨伤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打破了身份界限,有效地调动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业务收入明显提高,形成人工关节置换等专科特色。住院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业务收入从2001年的6000余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近亿元,在经济效益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病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事业单位涉及面广,门类繁多,队伍庞大,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广泛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率先在卫生、教育等系统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于2003年9月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拉开事业单位聘用工作帷幕,目前全市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达到了99.2%,职工签约率达到96.8%。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实现了“四个转变”:

  ――实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用人制度使绝大多数职工认为,进了事业单位就像小船进了避风港,只要不犯法,就端住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一辈子都是单位人。推行聘用制度,单位和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平等协商,用合同的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新的用人制度,不仅使职工增强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而且给他们带来了激励和挑战。

  ――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前的人事管理是一种身份管理,只要有干部身份,无论你的技能高低、业务优劣,都要给一个位子坐着,旱涝保收。因人设事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单位缺乏竞争力。推行人员聘用制度,以事为中心,因事设岗,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按照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在编制数、职数、工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确定相应岗位的职级和绩效工资,岗变薪变,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

  ――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依附于行政机关,在管理上多采用行政手段。单位领导常常为职工岗位、职称评定、评先推优等弄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单位的长远规划、人才配置和事业发展,造成部门、单位、职工都有苦衷和意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用合同的方式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种法制化、规范化的新型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双方的行为,从而使单位领导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事业单位部分职工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服务行业、窗口部门,对服务对象冷眼相对、被动应付的现象较多。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把对人员的考核作为晋升、分配和是否续聘的依据,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职工的业务素质、精神状态、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青岛市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回眸(之九)

日期:2008-12-09

事业单位改革:“四个转变”激发单位活力


 

  【核心事件】 青岛骨伤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打破了身份界限,有效地调动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业务收入明显提高,形成人工关节置换等专科特色。住院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业务收入从2001年的6000余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近亿元,在经济效益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病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事业单位涉及面广,门类繁多,队伍庞大,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广泛分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率先在卫生、教育等系统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市于2003年9月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拉开事业单位聘用工作帷幕,目前全市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达到了99.2%,职工签约率达到96.8%。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实现了“四个转变”:

  ――实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用人制度使绝大多数职工认为,进了事业单位就像小船进了避风港,只要不犯法,就端住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一辈子都是单位人。推行聘用制度,单位和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平等协商,用合同的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新的用人制度,不仅使职工增强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而且给他们带来了激励和挑战。

  ――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前的人事管理是一种身份管理,只要有干部身份,无论你的技能高低、业务优劣,都要给一个位子坐着,旱涝保收。因人设事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单位缺乏竞争力。推行人员聘用制度,以事为中心,因事设岗,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按照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在编制数、职数、工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确定相应岗位的职级和绩效工资,岗变薪变,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

  ――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依附于行政机关,在管理上多采用行政手段。单位领导常常为职工岗位、职称评定、评先推优等弄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单位的长远规划、人才配置和事业发展,造成部门、单位、职工都有苦衷和意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用合同的方式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种法制化、规范化的新型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双方的行为,从而使单位领导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事业单位部分职工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服务行业、窗口部门,对服务对象冷眼相对、被动应付的现象较多。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把对人员的考核作为晋升、分配和是否续聘的依据,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职工的业务素质、精神状态、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