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7-2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制造业聚集的城市,青岛有着悠久的“工匠”基因,从“郝建秀工作法”“振超效率”“连钢创新团队”,到如今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的“00后”小将,一代代精工巧匠投身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历史大潮,书写了一个个不凡的青岛工匠故事。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不久前,青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将每年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以技能成才、技能强国为目标,青岛正在擘画一幅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培育的新蓝图。
国赛打响之前……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是激情燃烧的练兵场,同时,也为技能人才培养树立了旗帜鲜明的风向标。
为了能在9月16日拉开战幕的全国大赛上一展身手,一批岛城的“00后”学子正披星戴月地加紧训练。地铁车门装配、受电弓检修、空调检修、车辆电气布线与限时排障……从省赛冠军冲刺国赛领奖台,他们是如何练就一手手绝技绝活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细数那手上的一个个老茧、那不停滴落的汗水开始吧——
一个月接线1.2万米
7月13日临近早7点,校园林荫树上潜伏的知了开始了鸣唱,雨后地面上一片片水洼像光洁的镜子,映出蓝天和红砖墙的教学楼,暑期的青岛市技师学院显得异常清静。此时,该校轨道交通学院的大一学生郭士博和张高铭并排走出了宿舍楼。
“你今天能不能坚持?”看张高铭走路步子有些发飘,郭士博担心其状态无法“承压”当天高强度的训练。
有气无力的张高铭点了点头,表示没什么大问题。头天晚上,张高铭体温一度超过39℃,吃了退烧药后,体温才在凌晨渐渐回落。现在人还是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来。
顺着小路,两人很快来到学校新建成的轨道车辆实训中心。它占地一千八百多平方米,入口处竖起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同学们都习惯叫它“车立方”。
进入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节20米长的地铁列车。围绕车旁,偌大的空间被分割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竖牌标记着相应的训练功能:A模块“受电弓的检修与控制”,B模块“客车车门的安装与调试”,C模块“车辆客室空调维护与检修”,D模块“车辆整车故障排查与处理”。
四大模块就是张高铭和郭士博这个暑期进行高强度训练的项目。每天从早7点半到午夜0点,这俩19岁的小伙已经在此备战了4个多月。他们的目标,都指向一场即将开始的“国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它是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职业技能赛事,从202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的大赛将于9月16日到19日在天津举办,项目分世赛选拔和国赛精选项目,共86个。
86个比赛项目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均服务于实体经济,其中,超半数属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项目,近半数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足以印证大赛的分量之重。
张高铭和郭士博要角逐的是“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属于世赛选拔项目,每支参赛队由两名选手组成,综合考察选手的车辆机械部件检修、车辆电气系统维护、车辆故障诊断与处理等专业技能。
先于两人到达实训中心的教练李勇江,一眼便注意到了张高铭踉跄的脚步,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旁边趴一会儿,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就回宿舍休息休息。”
随即,李勇江又板起面孔,面对到齐的10名集训队员,清清了嗓子说:“离国赛还有两个月,我们的进度非常紧张。每个人必须熟练掌握方法,每一项都要练上百遍,甚至千遍……”这场高标准的国赛,要求每名选手必须熟知各项目单元零部件结构功能和原理,掌握每项操作及背后的指导标准。因此,集训队员也都是学院从轨道交通学院里选拔的“尖子生”。
每天练习前是复盘环节,大家站成一个圈,每个人对照自己头一天的训练日志“查缺补漏”。
“昨天将整车电气测试所有环节按照规程进行了两遍,有些地方的电压、电阻没有达到规程所要求的标准,电路图学习了制动环节。”轮到郭士博,他先是回忆了头一天的训练内容,接着反思道,“整车电器排故有些不熟练,规程中的步骤还需加油,碰到电气故障浪费时间比较多,我的总结是:还需要加强一下规范,提高速度,然后多熟悉整车电路图及容易设置故障的地方,多进行电气排故的训练。”
复盘完毕后,一旁少时休息的张高铭状态稍缓,新一轮训练开始,他和郭士博进入B模块——“客车车门的安装与调试”区域,他们从工具架上挑选了扭矩扳手、棘轮扳手、游标卡尺、铅锤线、水平仪、斜口钳、各种型号的批头和四角钥匙等,整齐摆放在工具车的第一层。
“动作快点,有些同学准备得快,两分钟之内就搞定了,慢的同学要五六分钟才能完成,这就是差距啊。”李勇江在一旁催促道,国赛比赛时间3个半小时,进场后由参赛选手自己分配。为了达成目标,李勇江将每个环节拆分,对集训队员进行计时训练,对拿工具的速度和摆放整理工具的小环节也不放过。
郭士博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原因是最近手指头有点不听使唤。电弓电器柜接线比赛项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接两三百根电线 ,需要按照电路图,找出哪条线和哪条线能接在一起,电路图摞在一起有十几厘米那么厚,这部分其实挺难的,类似于电影里爆破专家拆炸弹导线的场景。为提高速度,增加准确率,他和搭档一个月练习接线长度达到1.2万米,每天不停地拧螺丝,有时累得手指都伸不开,吃饭时几乎张不开两根筷子。
两人要像螺帽和螺栓
选好工具,张高铭和郭士博站到地铁车门前,先用棘轮扳手调整车门上方的两个六角螺母,将两扇门咬合角度调到大体一致,然后把胶带贴在两扇门上,用卷尺量出基准点,做好标记……客车车门的安装技术标准要求极为精细,对现实中常见的车门密封性问题,相关规定要求门扇距离门中心线的误差要小于两毫米,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让两扇门在关闭时能够完全咬合,不留空隙。
工具在两人之间无声传递,这种默契的配合也是训练内容之一。“搭档做出一个动作,另一人就应该知道他下一步要用什么工具,应该怎么配合,去给他做一些辅助。就像螺帽和螺栓,两个人必须无缝连接。” 郭士博形象地比喻道。
两个人为了达到完美的配合度,约定“形影不离”,吃饭、打篮球都在一起,“这种默契是需要时间一点一点磨炼出来的,比如说打篮球,我传球,根本不用看他,他一定会接到我的球。”张高铭自豪地说。
然而一年前,两个小伙还相隔甚远,刚刚经历过各自的高考。张高铭是临沂人,考取了一所医学类专业院校;郭士博是菏泽人,考取的是城市天然气专业。“放弃综合类大学,改学职业技术类专业”——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做出了一致的决定,并因此相逢在青岛市技师学院的轨道交通学院车辆检修专业。
2022年车辆检修工匠班集训队选拔招人,两人同时报了名。2023年春节刚过,工匠班15名同学开启竞赛培训,经过几轮训练、测试、淘汰,最终形成10人集训队。张高铭的强项是电气技术,再复杂的电路图,他看几眼就能背过,脑子里像有一台透视仪,透过一纸电路图就能清楚地知道每条电流走向。郭士博的强项则是机械方面,再复杂的装配工艺,他也能一点点分解明晰。
于是,两个“最强大脑”组成搭档,向国赛冲刺。
参加国赛前,这对搭档小试牛刀,在6月中旬的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斩获轨道车辆技术赛项的冠军。
“那是我们俩第一次参加比赛,还是很紧张的,刚开始手都在抖,大脑也一时短路,都不知道该干啥了。”郭士博笑着回忆道,在“车辆客室空调维护与检修”模块中出现了一个“意外”。
“一些线路图的基础资料都是比赛前几天才发下来的,然后比赛中会有30%的变动,考验应变能力。当时空调维修的资料里有一个接线表的内容,根据这个表接线。但是比赛时没有接线表了,只给了一张电路图,当时我俩一下就慌了。”张高铭说,遇到第一个难关后两人相互安慰,“没事儿,开整电路图吧。”齐心协力,两人仅凭一张电路图接好了线,“这也是难得的比赛经验吧,赛后老师告诉我们,高手都是用电路图接线。”
比赛里要闯的第二个难关是整车电气排布,“故障表现在A1车,但是找遍整个A1车,我们却排查不出原因来。”张高铭回忆,“当时离比赛结束仅剩1个小时,我俩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还是电路图救了我们。”循着电路图,他们找到了故障源头——A2车厢,原来是那里的故障导致了电流中断,无法回路,所以A1车厢受到影响,表现出故障。
“实际中的电气故障原因五花八门,我们学得太少了,还是要加强实操啊。”赛后,两人如此总结自己的感触。
“技工”也能进阶副教授
职业技能大赛中“惊心动魄”的闯关场景,教练李勇江有着更深的体会。2020年,他曾代表四川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那年12月10日,国赛在广州拉开序幕。全国2557名精工巧匠聚集在22.4万平方米比赛场馆,会场内到处飘扬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标语旗帜。
彼时的李勇江,还是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车辆技术专业的一名“00后”选手,第一次参加国赛,他和搭档在第一个项目——“受电弓”模块上就失利了。因为比赛技术标准与平时训练会相比,会有30%的变动,其中电路接线图是他平时训练没有遇到过的,且配电柜的布线是李勇江和搭档的短板,到比赛快结束时还没有做完。该项目30分,他们只拿到了19分,排名靠后。
“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项目的核心是考验选手综合分析能力。车辆出现故障,选手要第一时间在大脑里构建对车辆的理解,快速识别故障点。”李勇江总结道,赛场上强手如林,各组选手间差距细微,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让名次重新排序。
在“客室车门”模块,“我们一开始操作失误就浪费了半个小时。” 开局因为技术难题耽误了长达30分钟,所有人都以为他们要以0分结束的时候,李勇江和搭档在高压下冷静分析问题,提前预判每一个细节。他拆开轴箱盖,搭档在一旁精准及时地递上所需工具……最后以293分的成绩(总分300分)完成逆袭,连裁判都忍不住对他发出了“非常完美”的赞叹。
2020年12月13日这天,李勇江和搭档以银牌获得者的身份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的领奖台,并成功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为全力冲刺国赛,每次外出集训,训练到凌晨一点两点是常态,三点四点甚至通宵达旦也时有发生。”张高铭和郭士博正在经历的高强度训练,李勇江也同样经过。距离广州国赛仅剩一周的时间,他仍在山东不分昼夜地进行冲刺训练。有一晚济南下起大雪,宾馆离训练场地又很远,凌晨3点打不到车,他便和指导老师及队员一起徒步走了回去,到宾馆已经清晨5点,倒在床上睡了短短3个小时后,又起身前往训练场。
“这是一个技术能手最好的时代,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国赛银奖得主,李勇江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是很难拿的,有些人在企业工作一辈子都拿不掉这个称号。”李勇江对于身处一个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新时代很是自豪。
作为我国技能人才选拔规格最高的盛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数据显示,共有12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型企业为大赛提供设备设施、技术人员、赛事保障等各项支持和服务。“很多企业领导都在场外‘暗中观察’,看到中意的选手就递上名片,直接挖人。”李勇江留意到,赛场成了企业招聘会,技能型人才成为被追捧的“香饽饽”,他本人也不例外。
在国赛崭露头角后,很多职业院校向李勇江抛出了“橄榄枝”,在留校任教一年后,李勇江接受青岛市技师学院的邀请,到该校担任国赛教练。凭借“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山东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入政策,最近,23岁的他正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
如今再战国赛,“超龄”的李勇江将以教练身份,带领张高铭和郭士博“在国赛拿到名次,进而能进军世赛”,这是三人的共同目标。训练之余,两个19岁的少年还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在竞赛中拿到好名次,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就可以顺利进入轨道交通系统工作,将来成为一名工匠。”凭技术立足社会,他们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日期:2023-07-2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制造业聚集的城市,青岛有着悠久的“工匠”基因,从“郝建秀工作法”“振超效率”“连钢创新团队”,到如今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的“00后”小将,一代代精工巧匠投身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历史大潮,书写了一个个不凡的青岛工匠故事。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不久前,青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将每年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以技能成才、技能强国为目标,青岛正在擘画一幅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培育的新蓝图。
国赛打响之前……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是激情燃烧的练兵场,同时,也为技能人才培养树立了旗帜鲜明的风向标。
为了能在9月16日拉开战幕的全国大赛上一展身手,一批岛城的“00后”学子正披星戴月地加紧训练。地铁车门装配、受电弓检修、空调检修、车辆电气布线与限时排障……从省赛冠军冲刺国赛领奖台,他们是如何练就一手手绝技绝活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细数那手上的一个个老茧、那不停滴落的汗水开始吧——
一个月接线1.2万米
7月13日临近早7点,校园林荫树上潜伏的知了开始了鸣唱,雨后地面上一片片水洼像光洁的镜子,映出蓝天和红砖墙的教学楼,暑期的青岛市技师学院显得异常清静。此时,该校轨道交通学院的大一学生郭士博和张高铭并排走出了宿舍楼。
“你今天能不能坚持?”看张高铭走路步子有些发飘,郭士博担心其状态无法“承压”当天高强度的训练。
有气无力的张高铭点了点头,表示没什么大问题。头天晚上,张高铭体温一度超过39℃,吃了退烧药后,体温才在凌晨渐渐回落。现在人还是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来。
顺着小路,两人很快来到学校新建成的轨道车辆实训中心。它占地一千八百多平方米,入口处竖起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同学们都习惯叫它“车立方”。
进入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节20米长的地铁列车。围绕车旁,偌大的空间被分割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竖牌标记着相应的训练功能:A模块“受电弓的检修与控制”,B模块“客车车门的安装与调试”,C模块“车辆客室空调维护与检修”,D模块“车辆整车故障排查与处理”。
四大模块就是张高铭和郭士博这个暑期进行高强度训练的项目。每天从早7点半到午夜0点,这俩19岁的小伙已经在此备战了4个多月。他们的目标,都指向一场即将开始的“国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它是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职业技能赛事,从202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的大赛将于9月16日到19日在天津举办,项目分世赛选拔和国赛精选项目,共86个。
86个比赛项目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均服务于实体经济,其中,超半数属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项目,近半数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足以印证大赛的分量之重。
张高铭和郭士博要角逐的是“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属于世赛选拔项目,每支参赛队由两名选手组成,综合考察选手的车辆机械部件检修、车辆电气系统维护、车辆故障诊断与处理等专业技能。
先于两人到达实训中心的教练李勇江,一眼便注意到了张高铭踉跄的脚步,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去旁边趴一会儿,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就回宿舍休息休息。”
随即,李勇江又板起面孔,面对到齐的10名集训队员,清清了嗓子说:“离国赛还有两个月,我们的进度非常紧张。每个人必须熟练掌握方法,每一项都要练上百遍,甚至千遍……”这场高标准的国赛,要求每名选手必须熟知各项目单元零部件结构功能和原理,掌握每项操作及背后的指导标准。因此,集训队员也都是学院从轨道交通学院里选拔的“尖子生”。
每天练习前是复盘环节,大家站成一个圈,每个人对照自己头一天的训练日志“查缺补漏”。
“昨天将整车电气测试所有环节按照规程进行了两遍,有些地方的电压、电阻没有达到规程所要求的标准,电路图学习了制动环节。”轮到郭士博,他先是回忆了头一天的训练内容,接着反思道,“整车电器排故有些不熟练,规程中的步骤还需加油,碰到电气故障浪费时间比较多,我的总结是:还需要加强一下规范,提高速度,然后多熟悉整车电路图及容易设置故障的地方,多进行电气排故的训练。”
复盘完毕后,一旁少时休息的张高铭状态稍缓,新一轮训练开始,他和郭士博进入B模块——“客车车门的安装与调试”区域,他们从工具架上挑选了扭矩扳手、棘轮扳手、游标卡尺、铅锤线、水平仪、斜口钳、各种型号的批头和四角钥匙等,整齐摆放在工具车的第一层。
“动作快点,有些同学准备得快,两分钟之内就搞定了,慢的同学要五六分钟才能完成,这就是差距啊。”李勇江在一旁催促道,国赛比赛时间3个半小时,进场后由参赛选手自己分配。为了达成目标,李勇江将每个环节拆分,对集训队员进行计时训练,对拿工具的速度和摆放整理工具的小环节也不放过。
郭士博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原因是最近手指头有点不听使唤。电弓电器柜接线比赛项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接两三百根电线 ,需要按照电路图,找出哪条线和哪条线能接在一起,电路图摞在一起有十几厘米那么厚,这部分其实挺难的,类似于电影里爆破专家拆炸弹导线的场景。为提高速度,增加准确率,他和搭档一个月练习接线长度达到1.2万米,每天不停地拧螺丝,有时累得手指都伸不开,吃饭时几乎张不开两根筷子。
两人要像螺帽和螺栓
选好工具,张高铭和郭士博站到地铁车门前,先用棘轮扳手调整车门上方的两个六角螺母,将两扇门咬合角度调到大体一致,然后把胶带贴在两扇门上,用卷尺量出基准点,做好标记……客车车门的安装技术标准要求极为精细,对现实中常见的车门密封性问题,相关规定要求门扇距离门中心线的误差要小于两毫米,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让两扇门在关闭时能够完全咬合,不留空隙。
工具在两人之间无声传递,这种默契的配合也是训练内容之一。“搭档做出一个动作,另一人就应该知道他下一步要用什么工具,应该怎么配合,去给他做一些辅助。就像螺帽和螺栓,两个人必须无缝连接。” 郭士博形象地比喻道。
两个人为了达到完美的配合度,约定“形影不离”,吃饭、打篮球都在一起,“这种默契是需要时间一点一点磨炼出来的,比如说打篮球,我传球,根本不用看他,他一定会接到我的球。”张高铭自豪地说。
然而一年前,两个小伙还相隔甚远,刚刚经历过各自的高考。张高铭是临沂人,考取了一所医学类专业院校;郭士博是菏泽人,考取的是城市天然气专业。“放弃综合类大学,改学职业技术类专业”——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做出了一致的决定,并因此相逢在青岛市技师学院的轨道交通学院车辆检修专业。
2022年车辆检修工匠班集训队选拔招人,两人同时报了名。2023年春节刚过,工匠班15名同学开启竞赛培训,经过几轮训练、测试、淘汰,最终形成10人集训队。张高铭的强项是电气技术,再复杂的电路图,他看几眼就能背过,脑子里像有一台透视仪,透过一纸电路图就能清楚地知道每条电流走向。郭士博的强项则是机械方面,再复杂的装配工艺,他也能一点点分解明晰。
于是,两个“最强大脑”组成搭档,向国赛冲刺。
参加国赛前,这对搭档小试牛刀,在6月中旬的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斩获轨道车辆技术赛项的冠军。
“那是我们俩第一次参加比赛,还是很紧张的,刚开始手都在抖,大脑也一时短路,都不知道该干啥了。”郭士博笑着回忆道,在“车辆客室空调维护与检修”模块中出现了一个“意外”。
“一些线路图的基础资料都是比赛前几天才发下来的,然后比赛中会有30%的变动,考验应变能力。当时空调维修的资料里有一个接线表的内容,根据这个表接线。但是比赛时没有接线表了,只给了一张电路图,当时我俩一下就慌了。”张高铭说,遇到第一个难关后两人相互安慰,“没事儿,开整电路图吧。”齐心协力,两人仅凭一张电路图接好了线,“这也是难得的比赛经验吧,赛后老师告诉我们,高手都是用电路图接线。”
比赛里要闯的第二个难关是整车电气排布,“故障表现在A1车,但是找遍整个A1车,我们却排查不出原因来。”张高铭回忆,“当时离比赛结束仅剩1个小时,我俩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还是电路图救了我们。”循着电路图,他们找到了故障源头——A2车厢,原来是那里的故障导致了电流中断,无法回路,所以A1车厢受到影响,表现出故障。
“实际中的电气故障原因五花八门,我们学得太少了,还是要加强实操啊。”赛后,两人如此总结自己的感触。
“技工”也能进阶副教授
职业技能大赛中“惊心动魄”的闯关场景,教练李勇江有着更深的体会。2020年,他曾代表四川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那年12月10日,国赛在广州拉开序幕。全国2557名精工巧匠聚集在22.4万平方米比赛场馆,会场内到处飘扬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标语旗帜。
彼时的李勇江,还是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车辆技术专业的一名“00后”选手,第一次参加国赛,他和搭档在第一个项目——“受电弓”模块上就失利了。因为比赛技术标准与平时训练会相比,会有30%的变动,其中电路接线图是他平时训练没有遇到过的,且配电柜的布线是李勇江和搭档的短板,到比赛快结束时还没有做完。该项目30分,他们只拿到了19分,排名靠后。
“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项目的核心是考验选手综合分析能力。车辆出现故障,选手要第一时间在大脑里构建对车辆的理解,快速识别故障点。”李勇江总结道,赛场上强手如林,各组选手间差距细微,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让名次重新排序。
在“客室车门”模块,“我们一开始操作失误就浪费了半个小时。” 开局因为技术难题耽误了长达30分钟,所有人都以为他们要以0分结束的时候,李勇江和搭档在高压下冷静分析问题,提前预判每一个细节。他拆开轴箱盖,搭档在一旁精准及时地递上所需工具……最后以293分的成绩(总分300分)完成逆袭,连裁判都忍不住对他发出了“非常完美”的赞叹。
2020年12月13日这天,李勇江和搭档以银牌获得者的身份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的领奖台,并成功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为全力冲刺国赛,每次外出集训,训练到凌晨一点两点是常态,三点四点甚至通宵达旦也时有发生。”张高铭和郭士博正在经历的高强度训练,李勇江也同样经过。距离广州国赛仅剩一周的时间,他仍在山东不分昼夜地进行冲刺训练。有一晚济南下起大雪,宾馆离训练场地又很远,凌晨3点打不到车,他便和指导老师及队员一起徒步走了回去,到宾馆已经清晨5点,倒在床上睡了短短3个小时后,又起身前往训练场。
“这是一个技术能手最好的时代,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国赛银奖得主,李勇江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是很难拿的,有些人在企业工作一辈子都拿不掉这个称号。”李勇江对于身处一个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新时代很是自豪。
作为我国技能人才选拔规格最高的盛会,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数据显示,共有12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型企业为大赛提供设备设施、技术人员、赛事保障等各项支持和服务。“很多企业领导都在场外‘暗中观察’,看到中意的选手就递上名片,直接挖人。”李勇江留意到,赛场成了企业招聘会,技能型人才成为被追捧的“香饽饽”,他本人也不例外。
在国赛崭露头角后,很多职业院校向李勇江抛出了“橄榄枝”,在留校任教一年后,李勇江接受青岛市技师学院的邀请,到该校担任国赛教练。凭借“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山东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引入政策,最近,23岁的他正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
如今再战国赛,“超龄”的李勇江将以教练身份,带领张高铭和郭士博“在国赛拿到名次,进而能进军世赛”,这是三人的共同目标。训练之余,两个19岁的少年还有一个小目标:“如果能在竞赛中拿到好名次,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就可以顺利进入轨道交通系统工作,将来成为一名工匠。”凭技术立足社会,他们憧憬着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