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创新制度举措 修筑机动编制“蓄水池”

日期:2021-09-30

  创新制度举措 修筑机动编制“蓄水池”


  为进一步营造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殷切嘱托,聚焦“三个更加”,坚持政策创新引领,打造更加有利于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的人才政策体系。

  一、实施背景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行,使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跃升。紧抓会后重要机遇期,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围绕青岛“新旧动能转换”20大重点产业领域,提出实施百万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激励、未来之星培养、全民招才引智、安居乐业保障等五大人才工程。

  为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市委编办结合我市实际,创新突破固有机制桎梏,研究建立了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2018年11月28日,“蓄水池”相关使用管理办法以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和市人社局联合行文的形式正式印发,为我市人才引进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适用范围,提供更加精准服务。在全市各级编制存量内单列300名机动编制,统一调控、动态管理,专项服务于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优化人员结构,有效解决结构性缺编,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管理或专业人才纳入保障范围,涵盖了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主要包含符合《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对应的世界顶尖级、国家领军级、省部领军级和其他高层次等ABCD四个类别,经认定获得《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的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支持力度,提出“举家引进”理念。率先提出了“举家引进”的理念,实施引进人才安居乐业保障工程。机动编制使用对象除高层次人才外,提倡、鼓励举家引进人才, 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且符合调动条件的配偶随调安置也纳入了“蓄水池”保障范围,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服务环境。

  (三)创新资源配置,实现机动编制全城统筹。为解决区市机构编制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机动编制“蓄水池”实行全市统筹使用制度。各区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需要使用机动编制的,可以占用全市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由各区市报市委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统一备案管理。使用机动编制引进的人员,与所在单位在编在岗的同类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纳入所在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当用人单位出现编制空缺后,使用机动编制的人员占用用人单位编制。

  (四)创新服务方式,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流程。根据《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和《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编制服务指南》,明确高层次人才用编计划办理方式,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流程,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服务专员制度,市委编办及各区(市)党委编办均明确了1名工作人员作为市级、本区(市)编制服务专员,对外公布姓名和联系方式,为高层人才引进提供相关政策咨询、解答和办理等服务。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计划和入编备案等事项,实行“绿色通道、专员接待、随时受理、一次办好”模式。凭《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可以直接办理的事项,用人单位可直接联系或预约机构编制部门服务专员办理,最迟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从计划申报到实名制备案的全流程入编业务,结果及时反馈。

  三、取得成效

  《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引才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根据市委市政府“推介人才新政、彰显引才诚意、突出创新创业、成就天下英才”人才政策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部署,市委编办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青岛高西海岸新区,以“为人才引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主题,重点围绕机构编制“蓄水池”制度、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举家引进”理念、引进高端科技研发机构、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等内容开展政策宣讲推介,并与高西海岸新区工委(管委)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以及3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座谈会。活动中,与单位代表对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和“举家引进”理念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各企事业单位的引才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引才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9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9年5月,教育部通过了学院设立备案。2019年8月31日,学院首批招收的6个专业527名学生到校报到。在省委编办还未正式批复学院机构设置和编制等事项,学院已正式招生运行、暂时无法申请编制使用计划引进正式教师的空档期,为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市委编办充分利用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优势,批准市教育局为学院申请使用的30名“蓄水池”机动编制,用以引进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急需紧缺人才。省委编办正式批复学院机构编制事项后,将机动编制收回。

  3年来,市委编办还先后为市体育局、黄岛区、青岛技师学院、青岛电子学校等部门(单位)、地区引进业务骨干、“齐鲁名师”、名师名校长、大学教授等持有“人才绿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余名,有力保障了相关事业发展。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作为青岛市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网、凤凰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四、经验启示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高层次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与机构编制资源稀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是在坚持编制总量控制的原则下,针对机关事业单位高层次专业急需紧缺管理或专业人才,盘活编制资源存量,打破固有编制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制度“活水”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这一党和国家重要执政资源的使用效益而推出的创新举措。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将人才引进作为用编计划保障的首要因素,为“招才引智”提供编制资源支持,重点保障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需求,突出了保障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为发挥主要职能而急需引进的高层次或紧缺人才,简化了工作流程,为高层次人才及用人单位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引才聚才环境。对持续改善人员队伍结构,更好地积蓄人才战略资源,把握发展主动权,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创新制度举措 修筑机动编制“蓄水池”

日期:2021-09-30

  创新制度举措 修筑机动编制“蓄水池”


  为进一步营造引才聚才的良好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殷切嘱托,聚焦“三个更加”,坚持政策创新引领,打造更加有利于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的人才政策体系。

  一、实施背景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行,使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跃升。紧抓会后重要机遇期,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围绕青岛“新旧动能转换”20大重点产业领域,提出实施百万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激励、未来之星培养、全民招才引智、安居乐业保障等五大人才工程。

  为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市委编办结合我市实际,创新突破固有机制桎梏,研究建立了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2018年11月28日,“蓄水池”相关使用管理办法以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和市人社局联合行文的形式正式印发,为我市人才引进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适用范围,提供更加精准服务。在全市各级编制存量内单列300名机动编制,统一调控、动态管理,专项服务于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优化人员结构,有效解决结构性缺编,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管理或专业人才纳入保障范围,涵盖了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主要包含符合《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对应的世界顶尖级、国家领军级、省部领军级和其他高层次等ABCD四个类别,经认定获得《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的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支持力度,提出“举家引进”理念。率先提出了“举家引进”的理念,实施引进人才安居乐业保障工程。机动编制使用对象除高层次人才外,提倡、鼓励举家引进人才, 对高层次人才具有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或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且符合调动条件的配偶随调安置也纳入了“蓄水池”保障范围,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服务环境。

  (三)创新资源配置,实现机动编制全城统筹。为解决区市机构编制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机动编制“蓄水池”实行全市统筹使用制度。各区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需要使用机动编制的,可以占用全市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由各区市报市委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统一备案管理。使用机动编制引进的人员,与所在单位在编在岗的同类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纳入所在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当用人单位出现编制空缺后,使用机动编制的人员占用用人单位编制。

  (四)创新服务方式,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流程。根据《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和《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青岛市高层次人才编制服务指南》,明确高层次人才用编计划办理方式,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流程,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服务专员制度,市委编办及各区(市)党委编办均明确了1名工作人员作为市级、本区(市)编制服务专员,对外公布姓名和联系方式,为高层人才引进提供相关政策咨询、解答和办理等服务。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计划和入编备案等事项,实行“绿色通道、专员接待、随时受理、一次办好”模式。凭《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可以直接办理的事项,用人单位可直接联系或预约机构编制部门服务专员办理,最迟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从计划申报到实名制备案的全流程入编业务,结果及时反馈。

  三、取得成效

  《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引才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根据市委市政府“推介人才新政、彰显引才诚意、突出创新创业、成就天下英才”人才政策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部署,市委编办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青岛高西海岸新区,以“为人才引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主题,重点围绕机构编制“蓄水池”制度、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举家引进”理念、引进高端科技研发机构、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等内容开展政策宣讲推介,并与高西海岸新区工委(管委)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以及3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代表召开了座谈会。活动中,与单位代表对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和“举家引进”理念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各企事业单位的引才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引才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9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9年5月,教育部通过了学院设立备案。2019年8月31日,学院首批招收的6个专业527名学生到校报到。在省委编办还未正式批复学院机构设置和编制等事项,学院已正式招生运行、暂时无法申请编制使用计划引进正式教师的空档期,为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市委编办充分利用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优势,批准市教育局为学院申请使用的30名“蓄水池”机动编制,用以引进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急需紧缺人才。省委编办正式批复学院机构编制事项后,将机动编制收回。

  3年来,市委编办还先后为市体育局、黄岛区、青岛技师学院、青岛电子学校等部门(单位)、地区引进业务骨干、“齐鲁名师”、名师名校长、大学教授等持有“人才绿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余名,有力保障了相关事业发展。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作为青岛市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网、凤凰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四、经验启示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高层次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与机构编制资源稀缺的矛盾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是在坚持编制总量控制的原则下,针对机关事业单位高层次专业急需紧缺管理或专业人才,盘活编制资源存量,打破固有编制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制度“活水”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这一党和国家重要执政资源的使用效益而推出的创新举措。机动编制“蓄水池”制度将人才引进作为用编计划保障的首要因素,为“招才引智”提供编制资源支持,重点保障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需求,突出了保障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为发挥主要职能而急需引进的高层次或紧缺人才,简化了工作流程,为高层次人才及用人单位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引才聚才环境。对持续改善人员队伍结构,更好地积蓄人才战略资源,把握发展主动权,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