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我市人才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日期:2021-10-21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动便利度,不断推出惠企利民新举措,推动人社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之一。


     (一) 强化政策供给,引领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一是完善劳动关系政策体系。修订裁减人员、特殊工时审批等政策文件,回应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夯实劳动关系运行基础。二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等系列稳就业政策,最大限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7.8%。三是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新一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进一步放宽学历人才、技能人才落户条件,破解人才引进制度障碍。四是扩大工伤保障覆盖范围。出台《青岛市非劳动关系特定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办法(试行)》,将实习学生等三类人群纳入保障范畴,预计受益10万余人。

     (二) 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市场主体行稳致远。

一是推进电子合同提质扩容。拓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成果,深化电子合同系统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实现服务事项“政企直连”。截至9月底,全市各类平台共签订电子劳动合同15万余份,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海企通”平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7万余份。二是保障企业劳动用工。在全省率先搭建“急需紧缺用工对接平台”,为803户企业解决急需紧缺用工2.1万人。在全国率先开通首列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帮助定西输转534名劳动者来青务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等特色化招聘,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余个。三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吸引1.3万名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有关做法获中央电视台报道。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 累计发布就业岗位3000余个,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35家,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4.2万人。四是全力营造更优创业生态。在全国首创创业城市建设议事协调机制、“4+1”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全链条服务。截至9月底,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4.45万人,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11.55亿元。

     (三)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市场环境简约便民。

一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的“五个一”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实现62个事项 “网上办”、30个事项“移动办”。二是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配备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126名,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落实落地。在全国率先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目前已有5万余人通过平台秒批落户。三是推动全链条人才政策落实。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形成政策拟定出台、督促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上线运行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

     (四)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氛围公平高效。

一是完善守法诚信信用机制。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对700余户守法诚信示范企业在评先评优、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向社会公布1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二是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构建“1+4+N”争议预防调解体系,推进基层调解组织“互联网+调解”全覆盖,打造30家金牌调解组织,争议案件调解率达68%。三是革新维权工作方式。运用大数据比对,将用工风险高的用人单位列入审查范围,免去全市6万户企业的申报负担。强化部门联动,成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建立退役军人劳动维权双向联动机制,不断开创劳动维权工作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我市人才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日期:2021-10-21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动便利度,不断推出惠企利民新举措,推动人社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之一。


     (一) 强化政策供给,引领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一是完善劳动关系政策体系。修订裁减人员、特殊工时审批等政策文件,回应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夯实劳动关系运行基础。二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等系列稳就业政策,最大限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7.8%。三是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新一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进一步放宽学历人才、技能人才落户条件,破解人才引进制度障碍。四是扩大工伤保障覆盖范围。出台《青岛市非劳动关系特定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办法(试行)》,将实习学生等三类人群纳入保障范畴,预计受益10万余人。

     (二) 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市场主体行稳致远。

一是推进电子合同提质扩容。拓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成果,深化电子合同系统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实现服务事项“政企直连”。截至9月底,全市各类平台共签订电子劳动合同15万余份,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海企通”平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7万余份。二是保障企业劳动用工。在全省率先搭建“急需紧缺用工对接平台”,为803户企业解决急需紧缺用工2.1万人。在全国率先开通首列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帮助定西输转534名劳动者来青务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等特色化招聘,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余个。三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吸引1.3万名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有关做法获中央电视台报道。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 累计发布就业岗位3000余个,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35家,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4.2万人。四是全力营造更优创业生态。在全国首创创业城市建设议事协调机制、“4+1”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全链条服务。截至9月底,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4.45万人,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11.55亿元。

     (三)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市场环境简约便民。

一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的“五个一”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实现62个事项 “网上办”、30个事项“移动办”。二是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配备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126名,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落实落地。在全国率先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目前已有5万余人通过平台秒批落户。三是推动全链条人才政策落实。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形成政策拟定出台、督促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上线运行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

     (四)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氛围公平高效。

一是完善守法诚信信用机制。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对700余户守法诚信示范企业在评先评优、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向社会公布1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二是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构建“1+4+N”争议预防调解体系,推进基层调解组织“互联网+调解”全覆盖,打造30家金牌调解组织,争议案件调解率达68%。三是革新维权工作方式。运用大数据比对,将用工风险高的用人单位列入审查范围,免去全市6万户企业的申报负担。强化部门联动,成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建立退役军人劳动维权双向联动机制,不断开创劳动维权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