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案例—“模型对标法”

日期:2021-09-3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农教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培育模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支撑。

  二、主要措施

  (一)产业调研,确定核心能力要素。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农民能力要求进行调研,按照基本素养、专业技能、经营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出不同类型高素质农民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

  (二)调查分析,构建能力素质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农民精英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梳理访谈资料,提炼影响精英经营状况的关键因子,形成高素质农民能力素质模型。

  (三)精英对标,制定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针对素质能力模型中关键因子和培育对象生产实际进行试题测试,结果发现,培养对象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经营管理能力,眼界不够开阔,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标培育对象与模型素质能力之间的差距,明确培训需求,分析达成目标(精英)需要提升的素质能力,制定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明确培训的框架与内容。整个项目的设计遵循“理论+实践,促进学员间及行业内外的交流,提高经营能力,打开经营思路”的原则。

  (四)课程定制,多方式提升培训效果。根据培育对象特质和创业需求制定系统化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种养技术、生产加工和消费推广等全产业链。采用“理论课堂+案例分享+视频展示+互动答疑”的授课模式,邀请素质高、理论强、经验丰富的高校专家教授、农业专业技术骨干、创业先进典型等进行授课指导,确保课程内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五)“走出去”,跨省交流拓思路。为开阔学员的眼界,促进行业内更多的沟通交流,提供内外部交流平台和不同区域模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带领学员走出去,深入了解省外的经营模式、农业网商模式等,启发借鉴,激活市场意识,打开思路,拓宽产品销路。培训过程中,通过团队拓展、座谈会、茶话会等形式,打破学员们之间的隔膜,让大家进行交流学习,思维碰撞;同时也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或自家农产品的舞台,通过产品展会等形式就自己产业的运营模式等进行交流,为大家提供后续合作的机会。

  (六)小班设计,实行精细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式大班管理,本项目实行精细化小班管理。一方面便于学员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的传达,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每班设置班主任和班长,并阐明其相应职责。班主任由带队老师担任,总负责班级事务;班长由培训学员竞选得出,负责协调班级工作开展。同时,设立考核机制,将学员考勤、日常表现等纳入考核,考核成绩每日进行公示。设置专项奖惩机制,根据考核成绩,对学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既可以激发学员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积极性,还可以约束学员行为。

  (七)竞合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为调动学员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引入竞合机制,激发学员捍卫班级荣誉的决心与信心。通过每日为优胜班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的形式,促使大家遵守培训纪律,为班级荣誉而战。培训结束时汇总每个班级分数,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和奖品。

  (八)跟踪服务,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培训最终目的是知与行的统一,而“行”的关键在于培训后的跟踪服务。通过现场指导、线上指导、创业孵化等方式,在学员、教师、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取得成效

  培训更具针对性,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培训后的跟踪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培训成果,提升了学员的职业素养、经营理念和创业信心,培植了一批优秀学员典型,加快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力支撑。

  四、经验启示

  巧用模型对标,实施精准培训;引入企业文化,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跟踪指导,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案例—“模型对标法”

日期:2021-09-3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农教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培育模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支撑。

  二、主要措施

  (一)产业调研,确定核心能力要素。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农民能力要求进行调研,按照基本素养、专业技能、经营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出不同类型高素质农民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

  (二)调查分析,构建能力素质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农民精英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梳理访谈资料,提炼影响精英经营状况的关键因子,形成高素质农民能力素质模型。

  (三)精英对标,制定素质能力提升计划。针对素质能力模型中关键因子和培育对象生产实际进行试题测试,结果发现,培养对象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经营管理能力,眼界不够开阔,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标培育对象与模型素质能力之间的差距,明确培训需求,分析达成目标(精英)需要提升的素质能力,制定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明确培训的框架与内容。整个项目的设计遵循“理论+实践,促进学员间及行业内外的交流,提高经营能力,打开经营思路”的原则。

  (四)课程定制,多方式提升培训效果。根据培育对象特质和创业需求制定系统化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种养技术、生产加工和消费推广等全产业链。采用“理论课堂+案例分享+视频展示+互动答疑”的授课模式,邀请素质高、理论强、经验丰富的高校专家教授、农业专业技术骨干、创业先进典型等进行授课指导,确保课程内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五)“走出去”,跨省交流拓思路。为开阔学员的眼界,促进行业内更多的沟通交流,提供内外部交流平台和不同区域模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带领学员走出去,深入了解省外的经营模式、农业网商模式等,启发借鉴,激活市场意识,打开思路,拓宽产品销路。培训过程中,通过团队拓展、座谈会、茶话会等形式,打破学员们之间的隔膜,让大家进行交流学习,思维碰撞;同时也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或自家农产品的舞台,通过产品展会等形式就自己产业的运营模式等进行交流,为大家提供后续合作的机会。

  (六)小班设计,实行精细化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式大班管理,本项目实行精细化小班管理。一方面便于学员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的传达,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每班设置班主任和班长,并阐明其相应职责。班主任由带队老师担任,总负责班级事务;班长由培训学员竞选得出,负责协调班级工作开展。同时,设立考核机制,将学员考勤、日常表现等纳入考核,考核成绩每日进行公示。设置专项奖惩机制,根据考核成绩,对学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既可以激发学员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积极性,还可以约束学员行为。

  (七)竞合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为调动学员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引入竞合机制,激发学员捍卫班级荣誉的决心与信心。通过每日为优胜班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的形式,促使大家遵守培训纪律,为班级荣誉而战。培训结束时汇总每个班级分数,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和奖品。

  (八)跟踪服务,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培训最终目的是知与行的统一,而“行”的关键在于培训后的跟踪服务。通过现场指导、线上指导、创业孵化等方式,在学员、教师、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取得成效

  培训更具针对性,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培训后的跟踪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培训成果,提升了学员的职业素养、经营理念和创业信心,培植了一批优秀学员典型,加快了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力支撑。

  四、经验启示

  巧用模型对标,实施精准培训;引入企业文化,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跟踪指导,实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