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农民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近年来,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积极灵活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农民工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5月末,全市常住人口1007万人,其中在岗农民工193.4万人(本地户籍93.7万人,外地户籍99.7万人),总体呈上升趋势。
一、扶持农民工创新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奖补优惠政策,扶持青岛天天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占地面积30亩的“天天购全媒体产业园”。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视觉、内容输出中心与多功能全覆盖的集成式创新服务中心,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3000余人,引领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新方向。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在全国首创“工厂化+新农业”“数字化+新农人”生产模式,率先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化转型。目前,已有600多个返乡创业实体、1万多农户跟随智慧农业项目从事标准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带动10万余人就业。耿琪超、马铁民和周玉忠3位新农民获得了“全国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荣誉称号,实现一个创业者返乡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创业,激活一个产业的发展。1-7月份,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74万人,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7.51亿元。
二、推动劳动力双循环,构建农民工区域协作新模式
在全国率先开通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劳务专列,吸纳西部协作地区农村劳动力来青就业,“点对点”输送534名农村劳动力入职青岛企业,降低劳动力出行成本。与黄河流域九省区及东三省70个城市建立劳务合作城市联盟,搭建劳务合作桥梁,鼓励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合作城市建立劳务工作站,向外地农民工等务工群体推介青岛城市发展、就业创业环境和用工引才政策,吸纳劳动力来青就业,促进劳动力融入国内大循环、省内省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1年上半年,吸引黄河流域九省区41.4万劳动力和人才来青就业,其中,农民工26.5万人,占比达64%。
三、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率先出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打通线上线下培训补贴政策衔接,实现分段培训、分段补贴,鼓励农民工参加线上和线下就业技能培训。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出台春节期间留青外来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政策,培训合格享受补贴的外来农民工6000余人,发放培训补贴资金362.52万元。率先开展全国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试点,鼓励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积极参与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政策实施以来,滴滴、美团等驻青试点企业共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岗位技能培训1.61万人,培训合格享受补贴2783人,发放补贴资金55万元。率先打造乡村振兴技能夜校培训模式,让广大农民“坐在家门口、免费学技能”,实现“学技能、有工作、能增收、可持续”的目标。目前胶州市已在24个村(社区)开办了35个乡村夜校,举办各类工种培训班次48个,培训农村技能人才5517人。率先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拓宽农民工的职业成长空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农民工刘敦友,凭借对动力管道的节能改造,取得多项技术专利,在为企业实现大幅度节能降费的同时,获高级工程师职称。目前,全市共54名企业职工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四、创新推进智慧就业,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
培育农民工招聘大集品牌,中央电视台两次对青岛市农民工招聘服务进行报道。2021年百场招聘大集手机端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农民工网络招聘大集”活动二维码及宣传海报进地铁、进列车、搬入城市中心户外亮化大屏幕,在农民工聚集地广泛张贴宣传,促进农民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码”上就业。全市3724家企业参加,发布岗位10.9万个,吸引6万多名求职者“码上查询”。首创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为80251名农村户籍人员进行了精准帮扶,2.3万人实现就业。在省内率先创建“青岛市企业急需紧缺用工平台”,广泛收集青岛市重点企业用工信息3.9万个,为农民工等求职群体搭建平台,促进2.1万人就业。针对农民工群体无时间办理业务的服务需求,在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2020年在山东省率先研究应用智慧就业服务系统,通过研发“智找活”等平台,多渠道采集数据,自动匹配人岗信息,累计帮助890名农民工实现了高效精准就业。通过“掌上大厅”专门增设了“农民工一件事”办理模块,将涉及农民工的居住证办理、随迁子女入学、劳动维权、失业登记、创业等办事需求大、办理频率高的三大类27项业务,全部纳入网上办理平台,辖区已有720名农民工线上办理灵活就业补贴,286名农民工线上申领了创业补贴473万元。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民生事项办理少跑腿。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日期:2021-10-29
农民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近年来,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积极灵活的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农民工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5月末,全市常住人口1007万人,其中在岗农民工193.4万人(本地户籍93.7万人,外地户籍99.7万人),总体呈上升趋势。
一、扶持农民工创新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奖补优惠政策,扶持青岛天天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成占地面积30亩的“天天购全媒体产业园”。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视觉、内容输出中心与多功能全覆盖的集成式创新服务中心,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3000余人,引领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新方向。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在全国首创“工厂化+新农业”“数字化+新农人”生产模式,率先实现了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化转型。目前,已有600多个返乡创业实体、1万多农户跟随智慧农业项目从事标准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带动10万余人就业。耿琪超、马铁民和周玉忠3位新农民获得了“全国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荣誉称号,实现一个创业者返乡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创业,激活一个产业的发展。1-7月份,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74万人,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7.51亿元。
二、推动劳动力双循环,构建农民工区域协作新模式
在全国率先开通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劳务专列,吸纳西部协作地区农村劳动力来青就业,“点对点”输送534名农村劳动力入职青岛企业,降低劳动力出行成本。与黄河流域九省区及东三省70个城市建立劳务合作城市联盟,搭建劳务合作桥梁,鼓励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合作城市建立劳务工作站,向外地农民工等务工群体推介青岛城市发展、就业创业环境和用工引才政策,吸纳劳动力来青就业,促进劳动力融入国内大循环、省内省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21年上半年,吸引黄河流域九省区41.4万劳动力和人才来青就业,其中,农民工26.5万人,占比达64%。
三、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率先出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打通线上线下培训补贴政策衔接,实现分段培训、分段补贴,鼓励农民工参加线上和线下就业技能培训。针对疫情防控需要,出台春节期间留青外来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政策,培训合格享受补贴的外来农民工6000余人,发放培训补贴资金362.52万元。率先开展全国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试点,鼓励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积极参与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政策实施以来,滴滴、美团等驻青试点企业共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岗位技能培训1.61万人,培训合格享受补贴2783人,发放补贴资金55万元。率先打造乡村振兴技能夜校培训模式,让广大农民“坐在家门口、免费学技能”,实现“学技能、有工作、能增收、可持续”的目标。目前胶州市已在24个村(社区)开办了35个乡村夜校,举办各类工种培训班次48个,培训农村技能人才5517人。率先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拓宽农民工的职业成长空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农民工刘敦友,凭借对动力管道的节能改造,取得多项技术专利,在为企业实现大幅度节能降费的同时,获高级工程师职称。目前,全市共54名企业职工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四、创新推进智慧就业,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
培育农民工招聘大集品牌,中央电视台两次对青岛市农民工招聘服务进行报道。2021年百场招聘大集手机端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农民工网络招聘大集”活动二维码及宣传海报进地铁、进列车、搬入城市中心户外亮化大屏幕,在农民工聚集地广泛张贴宣传,促进农民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码”上就业。全市3724家企业参加,发布岗位10.9万个,吸引6万多名求职者“码上查询”。首创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为80251名农村户籍人员进行了精准帮扶,2.3万人实现就业。在省内率先创建“青岛市企业急需紧缺用工平台”,广泛收集青岛市重点企业用工信息3.9万个,为农民工等求职群体搭建平台,促进2.1万人就业。针对农民工群体无时间办理业务的服务需求,在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2020年在山东省率先研究应用智慧就业服务系统,通过研发“智找活”等平台,多渠道采集数据,自动匹配人岗信息,累计帮助890名农民工实现了高效精准就业。通过“掌上大厅”专门增设了“农民工一件事”办理模块,将涉及农民工的居住证办理、随迁子女入学、劳动维权、失业登记、创业等办事需求大、办理频率高的三大类27项业务,全部纳入网上办理平台,辖区已有720名农民工线上办理灵活就业补贴,286名农民工线上申领了创业补贴473万元。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民生事项办理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