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9-07
西埠村是库区整体搬迁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缺粮少地,靠着产芝水库却经常没水喝,村集体收入在帮扶前年均不足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徐洲主动请缨,从青岛市林业局来到西埠村,成为村庄的第一书记。
既来之,则安之。从进入村庄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一心扑在为民办实事上。西埠村的老百姓也都很喜欢这个第一书记。在西埠村和徐洲走在一起,所到之处,见到他的村民,脸上都挂着笑容亲切地喊他“徐书记”,没有一个村民见了他不搭话的。73岁的刘淑娥大娘说:“我们村没有不认识徐书记的,这个扶贫干部亲的很,像家人。”
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的生活
村里的老百姓喜欢徐洲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我们村有5户贫困户,他们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残致贫,还有8户病困老人、老党员……”徐洲对村庄的每一户情况都了如指掌,他说,“最关心的还是困难群众的生活。”
在低保户王建春家墙上贴着一张小小的“第一书记联系卡”,这张联系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被徐洲称之为老百姓的“连心卡”, 上面有他的联系电话,这个电话24小时不关机,村民的大小事都可以联系他。提起这张联系卡,王建春却说:“哪还用等到打电话,徐书记自己就先上门来找了,经常来,不是来了解困难,就是来送米送煤。”徐洲一到王建春家,王建春80多岁的老母亲就拉着这个热心肠年轻后生的手舍不得让他走。
村民王建坤,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他的眼睛有残疾什么也看不见,无法和外界联系,徐洲往他家跑得格外勤,送米送油,与村干部一起为王建坤家收拾了卫生,还联系着帮他重新修缮了房屋,现在家里面目一新。在得知他中专毕业的孩子一直找不到工作后,徐洲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想给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在劳动就业部门的帮助下,前前后后联系了多家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后,又自费打车陪孩子到企业找负责人面谈,了解车间工作情况和工资待遇,直至帮孩子签了正式入职合同。知道儿子有了稳定工作的王建坤,心里对徐洲充满感激,激动地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心是亮的”。
为了帮助镇里希望小学的困难孩子,徐洲积极奔走呼吁,从1户、2户,到后期共联系9个青岛市的家庭来到日庄镇与共青希望小学和白石希望小学的困难学生家庭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小手拉在了一起。因为日庄镇靠近水库,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教育,徐洲积极联系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打造“平安少年派”公益项目,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进行众筹,为全镇10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开展公益安全自护教育培训,把以前只有城市孩子才能参与的安全防护教育带到了农村孩子们身边。
三步走发展村庄葡萄特色产业
村庄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增强村庄“造血”功能。第一步,结合西埠村地处库区水源地,无法引入工业项目,必须发展高效农业,以及日照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实际,将效益好、能致富的葡萄种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消除部分村民顾虑观望的情绪,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
第二步,发展合作社经济,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管理粗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等问题。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种植大棚,现场手把手指导,免费培训村民种植管理技术。通过合作社联系植保公司建设了葡萄标准化示范田,并向种植户赠送了电动喷雾打药器和科技书籍,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第三步,注重品牌化经营,推动产业化发展。注册“西埠蜜香”葡萄品牌,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依托“互联网+”,与省内知名农业电商平台“地主网”等电商平台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做客济南山东广播电台乡村频道“第一书记朋友圈”栏目在线直播访谈,接受半岛都市报专访,积极参加农产品展会和莱西市特色旅游农产品评比,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林业扶贫资金,在全村每户房前搭架栽植葡萄8-10棵,发展庭院经济,可为每户增收千元。同时,西埠村还通过合作社与附近5个贫困村庄1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脱贫协议,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村庄基础建设旧貌换新颜
围绕打造美丽村庄目标,在派驻单位青岛市林业局的支持下,以“送你一棵幸福树”为主题,结合村民意愿,对村庄绿化进行合理布局,栽植石榴等经济绿化树种1500余棵,既改善了环境、美化了村庄面貌,又实现了经济增收。在村内新建了村庄公厕,完成了50户村民家中的旱厕改造,建花墙800米,粉刷街道1000平方米。争取交通部门和“一事一议”资金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争取青岛林业投资公司援建村卫生室2间,方便村民就近就医。争取旅游部门资金发展乡村特色采摘旅游基础建设。将村内一处废弃地块改造为村民休闲小公园,建设幸福亭、孝心墙,新建农民书屋,配置书架和图书千余册,争取乒乓球桌等一大批文体活动器材,极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针对去年夏秋季的极端旱情,在市林业局的帮助联系下,争取水利部门建设资金为村庄新建饮用水净水站1处,打深水井4眼,解决了村民饮水及村庄200亩水浇地的灌溉。
在派驻单位青岛市林业局、市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努力,西埠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由一个落后的省定贫困村逐渐发展为美丽的生态村,在镇年度考核中由上一年度的22名前进至第3名。村庄被评为日庄镇党建工作示范村、年度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等奖,村党支部被评为“莱西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村庄被评为“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村合作社被评为“青岛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央广网、华龙网、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先后对西埠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徐洲同志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第一书记工作会议上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第一书记,并作为优秀书记在会上作了书面交流。
驻村工作,让徐洲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第一书记不仅是一个称号、一份责任,更是党和组织的一次重托和信任,他一直连轴工作,全身心投入在村庄脱贫建设上,经常每半个月才回家一次,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都在村里度过。他一直将诗人鲁藜的 《泥土》这首小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我们从“第一书记”徐洲的身上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日期:2018-09-07
西埠村是库区整体搬迁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缺粮少地,靠着产芝水库却经常没水喝,村集体收入在帮扶前年均不足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徐洲主动请缨,从青岛市林业局来到西埠村,成为村庄的第一书记。
既来之,则安之。从进入村庄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一心扑在为民办实事上。西埠村的老百姓也都很喜欢这个第一书记。在西埠村和徐洲走在一起,所到之处,见到他的村民,脸上都挂着笑容亲切地喊他“徐书记”,没有一个村民见了他不搭话的。73岁的刘淑娥大娘说:“我们村没有不认识徐书记的,这个扶贫干部亲的很,像家人。”
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的生活
村里的老百姓喜欢徐洲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我们村有5户贫困户,他们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残致贫,还有8户病困老人、老党员……”徐洲对村庄的每一户情况都了如指掌,他说,“最关心的还是困难群众的生活。”
在低保户王建春家墙上贴着一张小小的“第一书记联系卡”,这张联系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它被徐洲称之为老百姓的“连心卡”, 上面有他的联系电话,这个电话24小时不关机,村民的大小事都可以联系他。提起这张联系卡,王建春却说:“哪还用等到打电话,徐书记自己就先上门来找了,经常来,不是来了解困难,就是来送米送煤。”徐洲一到王建春家,王建春80多岁的老母亲就拉着这个热心肠年轻后生的手舍不得让他走。
村民王建坤,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他的眼睛有残疾什么也看不见,无法和外界联系,徐洲往他家跑得格外勤,送米送油,与村干部一起为王建坤家收拾了卫生,还联系着帮他重新修缮了房屋,现在家里面目一新。在得知他中专毕业的孩子一直找不到工作后,徐洲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想给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在劳动就业部门的帮助下,前前后后联系了多家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后,又自费打车陪孩子到企业找负责人面谈,了解车间工作情况和工资待遇,直至帮孩子签了正式入职合同。知道儿子有了稳定工作的王建坤,心里对徐洲充满感激,激动地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心是亮的”。
为了帮助镇里希望小学的困难孩子,徐洲积极奔走呼吁,从1户、2户,到后期共联系9个青岛市的家庭来到日庄镇与共青希望小学和白石希望小学的困难学生家庭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的小手拉在了一起。因为日庄镇靠近水库,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安全防护教育,徐洲积极联系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打造“平安少年派”公益项目,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进行众筹,为全镇1000余名中小学生免费开展公益安全自护教育培训,把以前只有城市孩子才能参与的安全防护教育带到了农村孩子们身边。
三步走发展村庄葡萄特色产业
村庄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增强村庄“造血”功能。第一步,结合西埠村地处库区水源地,无法引入工业项目,必须发展高效农业,以及日照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实际,将效益好、能致富的葡萄种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为消除部分村民顾虑观望的情绪,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转变观念。
第二步,发展合作社经济,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管理粗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等问题。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种植大棚,现场手把手指导,免费培训村民种植管理技术。通过合作社联系植保公司建设了葡萄标准化示范田,并向种植户赠送了电动喷雾打药器和科技书籍,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第三步,注重品牌化经营,推动产业化发展。注册“西埠蜜香”葡萄品牌,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依托“互联网+”,与省内知名农业电商平台“地主网”等电商平台等达成了合作意向,做客济南山东广播电台乡村频道“第一书记朋友圈”栏目在线直播访谈,接受半岛都市报专访,积极参加农产品展会和莱西市特色旅游农产品评比,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林业扶贫资金,在全村每户房前搭架栽植葡萄8-10棵,发展庭院经济,可为每户增收千元。同时,西埠村还通过合作社与附近5个贫困村庄10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脱贫协议,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村庄基础建设旧貌换新颜
围绕打造美丽村庄目标,在派驻单位青岛市林业局的支持下,以“送你一棵幸福树”为主题,结合村民意愿,对村庄绿化进行合理布局,栽植石榴等经济绿化树种1500余棵,既改善了环境、美化了村庄面貌,又实现了经济增收。在村内新建了村庄公厕,完成了50户村民家中的旱厕改造,建花墙800米,粉刷街道1000平方米。争取交通部门和“一事一议”资金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争取青岛林业投资公司援建村卫生室2间,方便村民就近就医。争取旅游部门资金发展乡村特色采摘旅游基础建设。将村内一处废弃地块改造为村民休闲小公园,建设幸福亭、孝心墙,新建农民书屋,配置书架和图书千余册,争取乒乓球桌等一大批文体活动器材,极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针对去年夏秋季的极端旱情,在市林业局的帮助联系下,争取水利部门建设资金为村庄新建饮用水净水站1处,打深水井4眼,解决了村民饮水及村庄200亩水浇地的灌溉。
在派驻单位青岛市林业局、市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一系列努力,西埠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由一个落后的省定贫困村逐渐发展为美丽的生态村,在镇年度考核中由上一年度的22名前进至第3名。村庄被评为日庄镇党建工作示范村、年度综合考核先进村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等奖,村党支部被评为“莱西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村庄被评为“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村合作社被评为“青岛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央广网、华龙网、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先后对西埠村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徐洲同志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第一书记工作会议上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第一书记,并作为优秀书记在会上作了书面交流。
驻村工作,让徐洲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第一书记不仅是一个称号、一份责任,更是党和组织的一次重托和信任,他一直连轴工作,全身心投入在村庄脱贫建设上,经常每半个月才回家一次,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都在村里度过。他一直将诗人鲁藜的 《泥土》这首小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我们从“第一书记”徐洲的身上闻到了“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