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9-07
要把扶贫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让群众‘大树底下好乘凉’,共享精准扶贫的成功果实!
——第一书记王人栋
曾经的即墨段泊岚镇槐树沟村各项事业发展缓慢。自从青岛市委政法委派驻槐树沟村第一书记王人栋驻村以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提出了党建扶贫、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四步工作法”的工作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王人栋带领槐树沟村并辐射周边村庄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照拂阳光,发挥“党建+扶贫”光合作用
抓好“党建+扶贫”,发挥党建光合作用,让精准扶贫“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班子“阳光”聚合力。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驻村以后,王人栋很快发现班子存在心气不和等问题,通过谈心、交流,召开村党支部班子组织生活会,引导大家把问题摆出来、把思想亮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村“两委”会上探讨问题的声音多了,相互埋怨争吵的声音少了,相互尊重表扬的声音多了,相互指责拆台的声音少了,形成了抱成一团、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队伍“阳光”近民心。抓住党员队伍建设,就是抓住村庄扶贫攻坚的“关键少数”。在王人栋的号召和鼓励下,经济条件较好的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贫困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庄10名党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各包一户,进行点对点帮扶、手把手扶持,带领槐树沟村及周边村庄共同致富。积极打造“党组织+合作社+社员(农户)+互联网+精准扶贫+美好家园”工程,确保2016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不斩断“穷根”、转变思路,脱贫攻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摩学习“通源渠”。种粮食不赚钱,村民心里都清楚。但不种粮食种什么?村民心里没有谱。王人栋组织村民代表到平度市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胶州市铺集核桃股份制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村民对蔬菜种植、销售的现代化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庄稼不收年年种”的陈旧思想逐渐被摒弃。
农家讲堂“引活水”。通过协调联系青岛市供销职业学校,邀请农业科技专家、技术人员、创业标兵,王人栋在槐树沟村办起了“农家讲堂”。讲课内容上,突出蔬菜种植、土壤改良、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及扶贫政策宣传;方式方法上,坚持课堂培训与基地实践相结合,采取“就事论事”、“现场讲解”菜单式轮训模式,为村民直接提供“套餐服务”。创办“农家讲堂”以来,累计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参训农民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务中,做到了优质高产。
黄土地里长出参天树、结出“金果子”
如何让黄土地里长出参天树、结出“金果子”,是槐树沟村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
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村民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于2015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了以土豆、洋葱、芋头等高效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青岛市槐树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土地由原来每亩年产值不足1000元,达到现在6000元以上。
扶持一批新产业。王人栋引进青岛银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250万元,在村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旅游农业+家庭光伏”项目,一期建设177个现代农业大棚,务工村民每人每月收入近3000元;二期安装光伏发电设施,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每年收入20余万元;三期为村庄贫困家庭安装家庭光伏发电,户每年收益平均在5200元左右。
同时,协调落地12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1万元;探索“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率先建成“槐树沟村电商服务站”,每年为村集体提成返利6-8万元;争取资金70万元,为村庄建设一座容量400吨的蔬菜储存恒温(冷风)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余万元租赁收入。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是脱贫致富的“短板”,更是农村民生改善的难题。
解决“环境差”问题。王人栋积极争取市委政法委支持,为村委建设了简易仓储库房,对村委大院粉刷修缮和植被绿化,并配备办公用品。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协调财政部门争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用于村内街道亮化、绿化,建设休闲娱乐公园,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解决“用水难”问题。为破解村庄“靠天喝水”难题,王人栋多次协调即墨市水利部门,钻打深水机井14口,铺设自来水管道,搭建机井自动泵水房,并免费为村庄安装了净水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放心水。
解决“行路艰”问题。积极协调青岛市交通委争取资金100万元,王人栋对石槐路混凝土路面及槐树沟村街道进行罩油处理。争取扶持政策,累计投资260余万元为村庄硬化街道9000余平方米、硬化小巷13000余平方米,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解决“看病贵”问题。针对村庄老年人白内障患者较多、医疗服务落后等问题,王人栋联系即墨市红十字会和眼科医院,到槐树沟村联合开展“点亮视界”眼科义诊义治志愿服务活动,为村庄230名村民进行免费义诊,并为8名村民免费进行了手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 青岛政务网 | 网上办事大厅 | 青岛人才网 |
日期:2018-09-07
要把扶贫的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让群众‘大树底下好乘凉’,共享精准扶贫的成功果实!
——第一书记王人栋
曾经的即墨段泊岚镇槐树沟村各项事业发展缓慢。自从青岛市委政法委派驻槐树沟村第一书记王人栋驻村以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探索提出了党建扶贫、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四步工作法”的工作思路。经过两年的努力,王人栋带领槐树沟村并辐射周边村庄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照拂阳光,发挥“党建+扶贫”光合作用
抓好“党建+扶贫”,发挥党建光合作用,让精准扶贫“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班子“阳光”聚合力。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驻村以后,王人栋很快发现班子存在心气不和等问题,通过谈心、交流,召开村党支部班子组织生活会,引导大家把问题摆出来、把思想亮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村“两委”会上探讨问题的声音多了,相互埋怨争吵的声音少了,相互尊重表扬的声音多了,相互指责拆台的声音少了,形成了抱成一团、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队伍“阳光”近民心。抓住党员队伍建设,就是抓住村庄扶贫攻坚的“关键少数”。在王人栋的号召和鼓励下,经济条件较好的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贫困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庄10名党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各包一户,进行点对点帮扶、手把手扶持,带领槐树沟村及周边村庄共同致富。积极打造“党组织+合作社+社员(农户)+互联网+精准扶贫+美好家园”工程,确保2016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不斩断“穷根”、转变思路,脱贫攻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摩学习“通源渠”。种粮食不赚钱,村民心里都清楚。但不种粮食种什么?村民心里没有谱。王人栋组织村民代表到平度市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胶州市铺集核桃股份制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村民对蔬菜种植、销售的现代化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悟,“庄稼不收年年种”的陈旧思想逐渐被摒弃。
农家讲堂“引活水”。通过协调联系青岛市供销职业学校,邀请农业科技专家、技术人员、创业标兵,王人栋在槐树沟村办起了“农家讲堂”。讲课内容上,突出蔬菜种植、土壤改良、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及扶贫政策宣传;方式方法上,坚持课堂培训与基地实践相结合,采取“就事论事”、“现场讲解”菜单式轮训模式,为村民直接提供“套餐服务”。创办“农家讲堂”以来,累计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参训农民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务中,做到了优质高产。
黄土地里长出参天树、结出“金果子”
如何让黄土地里长出参天树、结出“金果子”,是槐树沟村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产业扶贫、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
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村民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于2015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了以土豆、洋葱、芋头等高效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青岛市槐树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土地由原来每亩年产值不足1000元,达到现在6000元以上。
扶持一批新产业。王人栋引进青岛银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250万元,在村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旅游农业+家庭光伏”项目,一期建设177个现代农业大棚,务工村民每人每月收入近3000元;二期安装光伏发电设施,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每年收入20余万元;三期为村庄贫困家庭安装家庭光伏发电,户每年收益平均在5200元左右。
同时,协调落地120万元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11万元;探索“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率先建成“槐树沟村电商服务站”,每年为村集体提成返利6-8万元;争取资金70万元,为村庄建设一座容量400吨的蔬菜储存恒温(冷风)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余万元租赁收入。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是脱贫致富的“短板”,更是农村民生改善的难题。
解决“环境差”问题。王人栋积极争取市委政法委支持,为村委建设了简易仓储库房,对村委大院粉刷修缮和植被绿化,并配备办公用品。针对村庄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协调财政部门争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用于村内街道亮化、绿化,建设休闲娱乐公园,村庄面貌大为改观。
解决“用水难”问题。为破解村庄“靠天喝水”难题,王人栋多次协调即墨市水利部门,钻打深水机井14口,铺设自来水管道,搭建机井自动泵水房,并免费为村庄安装了净水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放心水。
解决“行路艰”问题。积极协调青岛市交通委争取资金100万元,王人栋对石槐路混凝土路面及槐树沟村街道进行罩油处理。争取扶持政策,累计投资260余万元为村庄硬化街道9000余平方米、硬化小巷13000余平方米,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解决“看病贵”问题。针对村庄老年人白内障患者较多、医疗服务落后等问题,王人栋联系即墨市红十字会和眼科医院,到槐树沟村联合开展“点亮视界”眼科义诊义治志愿服务活动,为村庄230名村民进行免费义诊,并为8名村民免费进行了手术。